2021年「家長也能做的眼動認知溝通訓練」募款計畫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復健專業服務協會

「家長也能做的眼動認知溝通訓練」專案計畫書

 

一、目的:

本專案為視多障孩童家庭培力方案,期望讓(1)視多障孩童能直接透過眼動認知溝通訓練提升對於環境反應的能力,並與生活結合;(2)視多障孩童家長能透過眼動儀個別治療了解孩子專心觀看時的狀態,得以此標準在沒有眼動儀的日常生活中去判斷與延續觀看習慣;(3)視多障孩童家長能透過講座學習眼睛相關知識與製作對自身孩子難易適中的教材。期望家長與孩童經歷講座與個別治療後,訓練結果與溝通表達能力能在日常中延續。

二、緣起

視多障孩童因體況差、較不能受干擾、需要精細觀察介入等原因多需以一對一模式進行療育課程,因此在尋求療育的過程中經常有排課跟時間上的困擾。現今健保制度底下,不分孩童狀況,每堂復健治療約30~40分鐘,相較於其他沒有耐力、反應時間問題的孩童,反應慢、需要經常休息的視多障孩童可能在治療結束時才剛達到最佳狀態,卻也只能在無法足夠練習的狀況下結束。此外,健保兒童復健以發展遲緩、自閉症與過動症為大宗,不易找到有豐富視覺復健經驗的治療師。因此,本會期望透過募資進行本視多障家庭培力方案,給予家長足夠示範並在日常生活中延伸成果促進孩童生活表現。

本會成立於106年,宗旨為整合多專業合作服務的概念和模式,提供額外的專業視覺復健諮詢和協助、建立新的跨專業視覺復健模式、視覺復健知識宣導和協助培養視覺復健專業人員。本會成立數載間集結了經驗之眼科醫師、驗光師與職能治療師投入臨床服務並辦理多次專業課程。108年時本會順利透過衛福部計畫與林口長庚眼科部成立特殊兒童眼科門診示範中心,使特需兒童得以接受眼科醫師、驗光師、職能治療師之跨專業門診評估檢查與生活建議,事後調查也取得參與家庭平均高達96.4%之滿意度。本會集結了具有視覺復健經驗的相關專業人員,在有豐富臨床培訓與服務的經驗下,期望可以更進一步提供視多障孩童足夠時間的優質訓練,並將視覺復健的概念帶入生活而不僅止於特別門診,因此提出本方案期望能直接服務孩童、增進家長知能並在日常生活中延續效果

三、專案內容

1.專案說明:

1.1選擇投影片遊戲與眼動儀作為認知溝通訓練之媒介:

國外已有研究(Bekteshi et al., 2020; Borgestig et al.,2017; Karlsson et al., 2019)指出,眼動科技搭配適當訓練可以增強視多障孩童的視覺與生活功能。結合兩者,照顧者與專業人員可以有依據的了解孩童怎麼使用眼睛觀察外在環境,並促進功能性視覺溝通表現。

1.2本方案比起目前市場上的軟體更貼近視多障孩童的需求:

目前市面上的眼動儀多用於沒有視覺問題的個案進行電腦使用,而搭配這些眼動儀的套裝軟體也因而對視多障孩童有很高的難度。透過學習自行製作投影片遊戲,家長與治療師可以為自己的孩子量身打照難度適中的活動,且可以透過眼動儀掌握孩童觀看的狀況,而不是眼睛隨機亂動造成的反應。

1.3家長與孩童的共同參與促成訓練效果在日常生活中的延續:

本專案需要家長參與講座與個別治療。講座將講授家長需要了解的眼睛、視覺訓練概念並教導製作投影片遊戲的技術,在個別治療的階段,家長將可在有眼動儀的狀況下了解個案確實有觀看時的眼球動作與整體感覺。家長在回家沒有眼動儀的狀況也可以嘗試去達到相同狀態,並可在數次個別治療中與治療師討論與修正。

1.4醫師、驗光師、職能治療師多專業服務監督服務成效:

由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特教教師等多專業組成團隊之研究(Borgestig et al.,2017)指出,透過眼動訓練搭配適當的溝通軟體可促進視多障孩童參與不同類型的電腦溝通活動,其中的互動溝通成分也使得孩童跟家人、老師、同儕有更多實質互動。本方案將由職能治療師執行眼動訓練,並針對各個視多障孩童的日常生活應用進行討論。此外,服務前後必要時會將視多障孩童轉介合作眼科與神經科進行諮詢:由醫師與驗光師確認神經、屈光校正與視覺狀況,並搭配計畫內職能治療師進行視覺功能與功能性視覺前後測評估;透過以上多專業合作的方式確保孩童能在最佳狀態接受服務,也能將表現持續展現在日常生活。

2.服務內容:

2.1於台北、桃園各辦理一場半天實體課程,教導家長訓練前備的視覺知識以及簡單投影片遊戲製作技巧。

2.2提供30名視多障孩童使用眼動儀進行視覺訓練,每週兩次、每次一小時,共十次,家長須配合執行居家自主練習。地點以林口長庚特殊兒童眼科示範中心為主(24位),另提供因使用維生器材與相關設備而不便出門的視多障孩童申請居家訓練指導(6位)。

2.3提供30名視多障孩童視覺訓練前後的視覺功能評估與衛教指導。

2.4服務前後若視多障孩童有需要,則可安排至相關合作之眼科、神經科醫師門診,由醫師、驗光人員確認屈光度等視覺相關狀況後再開始服務。

2.5辦理一場成果發表會。展現視多障孩童對於視覺訓練的需要以及初步成果,也替視多障孩童與家庭進行倡議,期望社會大眾與主管機關能更了解視多障者以及其需求。

3.服務對象:

12歲以下的視多障孩童,其能力符合:(1)可獨立維持坐姿或使用輔具擺位後可維持穩定坐姿10分鐘者;(2)視覺能力足以在20公分的視距、注視純色背景中5公分大小的物品,如:網球。

4.活動地點:

林口長庚特殊兒童眼科門診示範中心、雙北市身心障礙學校機構、個案居家。

5.活動日期:自110年5月1日起至110年12月31日止。

6.活動地區: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

三、協會聯絡人:社團法人台灣視覺復健專業服務協會秘書處,(02)33669458

四、專案預期效益:

  1. 本專案將於服務前後進行視覺功能與功能性視覺評估、家長訪談,期望短期能增進視多障孩童對於日常生活環境覺察的能力
  2. 本專案將於服務前後進行家長訪談與相關評估,短期能增進視多障孩童家長觀察孩子並自行設計生活訓練的能力
  3. 本專案將於服務前後進行家長訪談與相關評估,長期能以家庭為中心動力的療育方式,增進孩童功能性視覺表現進而改善視多障家庭的家庭效能、生活品質
  4. 能替視多障家庭進行社會倡議,讓社會大眾與主管機關了解視多障家庭的需求與潛力

五、參考文獻

  1. Bekteshi, S., Konings, M., Vanmechelen, I., Deklerck, J., Ortibus, E., Aerts, J. M., Hallez, H., Karlsson, P., Dan, B., & Monbaliu, E. (2020). Eye Gaze Gaming Intervention in Children with Dyskinetic Cerebral Palsy: A Pilot Study of Task Performance and Its Relation with Dystonia and Choreoathetosis. Developmental neurorehabilitation23(8), 548–556. https://doi.org/10.1080/17518423.2020.1770890
  2. Borgestig, M., Sandqvist, J., Ahlsten, G., Falkmer, T., & Hemmingsson, H. (2017). Gaze-based assistive technology in daily activities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physical impairments-An intervention study. Developmental neurorehabilitation20(3), 129–141. https://doi.org/10.3109/17518423.2015.1132281
  3. Karlsson, P., Bech, A., Stone, H., Vale, C., Griffin, S., Monbaliu, E., & Wallen, M. (2019). Eyes on communication: trialling eye-gaze control technology in young children with dyskinetic cerebral palsy. Developmental neurorehabilitation22(2), 134–140.